福建土樓建筑藝術賞析
福建土樓的建筑特色:屬于集體性建筑,從歷史學及建筑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閩南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了這種既有利于家族團聚,又能防御戰爭的建筑方式。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土樓這種建筑有什么特色?
其局部建筑風格及大門、內墻、祖堂、花墻等所用的顏色,大膽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學所強調的多樣統一原則,達到了極高的審美境界,堪稱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土樓好不好玩要見仁見智了,有些人可能覺得好玩,從來沒看過、沒體驗過,會覺得好玩,有些人并不喜歡土樓,那么肯定覺得不好玩了。我還是覺得土樓是很不錯的,值得一去的噢。坐落在湖坑鎮的振福樓,被公認為是永定最秀麗的土樓,因依山傍水、典雅精致以及高貴雅致的氣質被人,也被人們稱為“土樓公主”。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和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那么這些土樓景區哪一個最值得去?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承啟樓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頭鄉高北村,據傳從明代崇禎年間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48年竣工,三代人經過81年的努力奮斗,終于建成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

五鳳樓等等。土樓大小不一,整體外觀就那幾種,所以沒必要全去,而且整個福建保存了3000多座土樓,你就是想都去也去不了那么多。身為漳州人的我,對于外來游客,我毫不避諱的推薦他們去龍巖那邊的土樓,現今的云水謠商業化氣息太重,失去了土樓本身的文化氣息跟淳樸的味道。永定土樓分五個景區土樓王,高北土樓群。土樓王子,土樓群土樓公主,土樓長城這四景點相互之間都很近還有一個初溪土樓群。
土樓的建筑風格獨特,易守難攻,大雜居的模式也表現了當地居民的團結意識,加之研究界公認土樓成熟于明代嘉靖年間的定論也很好地契合了抗倭運動。

福建土樓,到底有哪些奇特之處呢?
福 建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和廣東省,以福建居多。比如比較出名的有龍巖市境內的永定土樓,漳州市境內的南靖土樓、華安土樓以及泉州土樓等等。福建土樓最早出現在宋朝和元朝,經過不斷地加工、改造和創新,越建越好,到了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了。在現存于世的土樓中,最古老的是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經歷了600多年的世事滄桑,而最年輕的直徑為31米的善慶樓,則僅僅才有30年的歷史。古代的早期土樓,不僅規模比較小,結構也比較簡單,大多沒有石頭砌成的墻基,裝飾也非常粗糙,形狀也基本上是正方形和長方形。后來造成的土樓具有各種不同的形狀,不但造型奇特,而且堅實牢固,并極富強烈的神秘感。

防火防盜,防攻防震。福建土樓以石頭作為圍墻基礎,以生土作為主要原料,分層交錯夯實筑就,配上竹子或木條作為墻骨,起到牽扯拉拽的作用,在丁字交叉處,還用木料作了定型錨固的處理。所有這些建筑材料,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建造成外墻厚達1-2米厚的土樓后,其堅固程度不僅可以用來抵御野獸、盜賊、土匪等的攻擊,而且還有非常好的防火防震功用。為了防止古代兵荒馬亂時壞人的騷擾和攻擊,土樓中到處都建有神奇的槍洞口和防護設施,并且設置有神秘的傳聲聯絡系統,甚至還挖有地下通道等等。總之,其固若金湯似的牢固程度,和極其嚴密的防衛體系,確實令人嘆為觀止。

冬暖夏涼,舒適宜居。由于過去修建的方形土樓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限制和局限,4個拐角就顯得比較陰暗,無論是通風還是采光都有很大的差別。為了克服這一缺點,聰明智慧的古人就設計出通風和采光都達到最佳的圓形土樓。所以在現存的福建土樓之中,圓形土樓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土樓。由于福建土樓的外墻有足夠的厚度,內部又是圓形的樓房環繞,所以在土樓內就會形成一種非常舒適的冬暖夏涼的小氣候。由于土樓的結構外高內低,樓內有樓,環內有環,因此不僅通風和采光的效果很好,而且還有隔音和保溫等功能。所以,作為民居,福建土樓實在是非常宜居和生活的科學好建筑。

集中居住,團結一心。當地人都把土樓稱之為“圓樓”或“圓寨”,而在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中,“團圓”是非常喜慶、吉祥、圓滿、團結、幸福的字眼。過去古代時建土樓是為了一個大家族的安危和幸福,而現在一個土樓里就住著許多個家庭,或者是一個組的人,甚至是一個村子的人,組成的一個“寨子”。大家在如此吉祥如意的圓形土樓里集中居住,互相幫助,團結一心,平和相處,其樂融融。土樓中不僅有住人的臥室、客廳以及廚房、衛生間等等,還有屯積糧食的庫房,飼養牲畜的畜屋,有保障飲水的水井和自成體系的排水系統,還有一個大家集體聚會的場所,和土樓中心地帶的公共活動大“廣場”。

世界文化遺產之福建土樓
建筑特色:
福建土樓的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俗稱“生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土木結合、外閉內敞、規模宏大、造型優美、品類多樣、就地取材、構思精巧、聚族而居等是土樓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獨特的建設形式、高超的工程技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眾多家庭聚族而居于一樓的均等居住形式,使之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建筑,可謂天下一絕。
福建土樓主要有三種典型風格,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意識,可以肯定,它是漢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采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墻。

方樓的布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墻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強。圓寨,僅就名稱而言,已表現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圓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壘,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準軍事工程。
福建土樓建筑具有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獨特的藝術性等多種優越性。因為建筑奇特,20世紀80年代,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漳州市南靖縣的土樓被美國人誤以為是蘑菇狀的核武設備。
殊不知這獨一無二、從宋元時期就已經產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彈蘑菇云騰云駕霧之前,就已經在閩西、閩西南這塊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數個世紀了。

土樓布局:
福建土樓布局合理,與黃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極為相似。從外部環境來看,注重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作為樓址,以利于生活、生產。樓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樓址忌逆勢,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對山坑(以免沖射)。樓址后山較高,則樓建得高一些或離山稍遠一些,既可避風防潮,又能使樓、山配置和諧。
既依據上述3個方面選擇樓址,又善于利用斜坡、臺地等特殊地段構筑形式多樣的土樓,乃至發展為參差錯落、層次分明、蔚為壯觀、頗具山區建筑特色的土樓群,如永定初溪土樓群、南靖田螺坑土樓群。這些講究,無疑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筑學、倫理學、美學都有密切關系,換言之,與中原傳統文化有密切關系。

福建土樓的布局絕大多數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1)中軸線鮮明,殿堂式圍屋、五鳳樓、府第式方樓、方形樓等尤為突出。廳堂、主樓、大門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和附屬建筑分布在左右兩側,整體兩邊對稱極為嚴格。圓樓亦相同,大門、中心大廳、后廳都置于中軸線上。
(2)以廳堂為核心。樓樓有廳堂,且有主廳。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即使是圓樓,主廳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貫通全樓,可謂四通八達。但類似集慶樓這樣的小單元式、各戶自成一體、互不相通、樓梯最多的土樓為數極個別。